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非常聰明能干,但是卻不會尊重他人,有的孩子是目空一切,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因此,用心去教會孩子應(yīng)該怎樣學會尊重,這也是對孩子最為重要的教育方面。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才是今后真正得以立足的關(guān)鍵。讓尊重他人真正成為孩子們的一種品質(zhì),一種素養(yǎng)。如果你的孩子不會尊重他人,應(yīng)審視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了問題。
王爺爺正在和他的親戚閑談,他的孫子走過來拉他的胳膊,說要喝酸奶,而且是馬上要爺爺去買。王爺爺說:“稍等一會兒我就給你去買。”然后又回過身說起話來,孫子突然大叫道:“爺爺,你給我閉嘴!”孫子這樣對待他使王爺爺在客人面前感到羞愧。但是使真正感到悲傷的是,孫子這樣對他不是一次兩次了。
事情怎么會發(fā)展到這種地步?當然,我們不可否認有社會的不良影響,但更多的是家庭的影響。的確,任何看電視的人都會很快發(fā)現(xiàn),電視節(jié)目充斥著孩子隨便對大人回嘴謾罵的現(xiàn)象。但是,更多是媽媽養(yǎng)成了孩子這種無法無天的態(tài)度,而有時候是媽媽在善意與不知不覺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所幸的是:尊重是可以培養(yǎng)的——即使是對那些已經(jīng)養(yǎng)成目無尊長習慣的孩子也是如此。要孩子懂得尊重別人的重要,學會如何尊重別人。
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冬春換季的時候,母親把放了整整一個冬天的該用得著的生活用品拿了出來進行整理。母親意外地發(fā)現(xiàn),兒子去年秋天才買的一雙鞋子已經(jīng)穿著不合腳了,雖然這雙鞋子還比較新,但是沒有合適的人可送,最后也只好決定丟掉。兒子于是自告奮勇地要把鞋子丟進垃圾箱里去。但是母親卻阻止說:“別忙。”一邊說著一邊接過這雙鞋子,拿出鞋油和鞋刷,細細地擦拭、上油。兒子不解地問:“不是要丟掉嗎?”
“是的,”母親頭也不抬地回答,“但這是一雙還能穿的鞋子,撿垃圾的人或者別的人也許會穿的。我們要把鞋子擦得干干凈凈的,這樣做是對受施者的尊重。”
鞋子擦好了,亮得幾乎讓人舍不得丟掉。母親把鞋子遞給兒子:“去,現(xiàn)在你可以把鞋放在垃圾桶旁邊了。”于是兒子照做了。
后來,母子二人在陽臺上,隔著透明的玻璃窗,看到那個撿垃圾的人快樂地、小心翼翼地收起那雙鞋子,邁著比以前輕快得多的步子踏上歸路。
丟掉一雙已經(jīng)不能穿的鞋子是一件太尋常的生活瑣事,然而,故事中的母親卻把它演繹成了一個教育自己孩子學會尊重的故事。這位母親擁有一顆對他人的尊重的心,這種尊重也會影響著他的兒子。如果在實際生活中能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孩子學會尊重,相信孩子也一定不會目無尊長。
當然,要孩子學會尊重,作為媽媽要對孩子有一些原則,第一是必須經(jīng)常地立下一些孩子不可以抗辯,必須遵守的規(guī)矩。不要每次都為必須遵守的規(guī)矩做解釋,職場媽媽不必給孩子講道理來說明為什么他要這么做。當然,有時需要解釋一下遵守規(guī)矩的理由,但不要老是和孩子協(xié)商,因為媽媽是在做決定,不是在做交易。第二是合理的限制不會壓制孩子的天性。在家里無法無天的孩子很難適應(yīng)外部世界的限制,相反,權(quán)威能使孩子感到安慰。雖然有時孩子會不遺余力地反對它,權(quán)威使孩子感到家里有人掌著舵,使他們更有信心處理生活中的難題。這樣,對孩子合理的限制會有很好的約束作凡,這便于使孩子學會尊重。第三是要求孩子用尊重的語氣講話。許多孩子在最初冒犯了長輩以后都會感到內(nèi)疚,如果你對孩子的粗魯語言不做出反應(yīng),過了一陣子孩子就會習以為常,不再在乎他的語言是否會傷害長輩。因此要對孩子的粗魯行為進行“懲罰”。比如說,在孩子的粗魯行為發(fā)生以后,你可以說:“你對我的不尊重使得我們家今天的氛圍不和諧,所以你今天晚上說話的時間就得減少。”媽媽在家里要明確表示自己的一些觀點,如“我不認為打人是個好辦法”、“我不認為我們可以傷害別人的情感”、“做了錯事以后要道歉”等。第四是要獲得孩子的尊重,媽媽先要尊重長輩。我們得承認,并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值得我們的尊重,但是當成人在孩子面前貶低一個長輩的時候,孩子就得到了可以不尊重長輩的信息了。
職場媽媽教子私房話
孩子不尊重人,往往是在開始就不知道自己如何去尊重他人,當孩子的放肆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時,目無尊長也就很自然了。所以,教育孩子,就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尊重,這是孩子變好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