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在美國,有這樣一則新聞曾經(jīng)轟動一時:一個陌生的路人將4萬美金現(xiàn)款給了加利福尼亞一個6歲的小女孩。
在大人的一再追同下,小女孩終于說出了令大家從沒想到的答案:“我只聽見他像是對自己說了一句話——你天使般的微笑,化解了我多年的苦悶。”
原來,這個陌生人是一個富豪,因平時給人的感覺過于冷酷,幾乎沒有人敢對他笑,他自己也過得并不快樂。當(dāng)他遇到小女孩的時候,女孩天真無邪的微笑驅(qū)散了他長久以來的孤寂,打開了他塵封多年的心扉。
微笑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會讓自己感覺到幸福,同時也帶給別人溫暖。如同從心底飄出的一朵蓮花,這種美麗令人一見傾心。微笑是最原生態(tài)的吸引,它會讓人有被認可、被喜歡的安慰感。有時候,它比語言更有魅力。不需要花費什么,但卻能創(chuàng)造許多奇跡。
一個微笑只是瞬間,但有時對它的記憶卻是永遠。世上沒有一個人富有和強悍得不需要微笑,也沒有一個人貧窮得無法通過微笑而獲得改變。一個微笑能為家庭帶來愉悅,能在同事中培養(yǎng)善意。然而,它卻買不到、求不得、借不了、偷不去。
尋遍世界,只有微笑最動人。一個不漂亮的女子倘若在陽光下微笑,那種光彩恐怕是濃妝艷抹的女人都難以比擬的。如同在百無聊賴的冬天,屋外是冰天雪地,我們卻正坐在火爐旁微飲小酌,與親友笑談,如沐春風(fēng)。
有一本《用微笑把痛苦埋葬》的書,其中有這樣幾句話:“人,不能陷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遇到可能改變的現(xiàn)實,我們要往最好處努力;遇到不可能改變的現(xiàn)實,不管讓人多么痛苦不堪,我們都要勇敢地面對,學(xué)會用微笑把痛苦埋葬。”
這本《用微笑把痛苦埋葬》的作者是一位極普通的女性,是和普天下所有母親一樣,有著一個最親愛的兒子的媽媽,她叫伊麗莎白·康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慶祝盟軍于北非獲勝的那一天,伊麗莎白·康黎收到了國際部的一份電報——她的獨生子在戰(zhàn)場上犧牲了。
那是她親愛的兒子,也是她如命般唯一的親人!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殘酷打擊,伊麗莎白·康黎的精神瞬間便幾近崩潰。她心灰意冷、痛不欲生,遂決定辭去工作,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隨處飄然于世,了度余生。
當(dāng)她整理行裝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發(fā)黃的牛皮紙袋里裝著的一封信。打開一看,才知道那是兒子幾年前到達前線后寫來的。
伊麗莎白·康黎幾乎不敢觸碰信件的封口,在淚眼婆娑中,她終于顫抖地打開了信封。一張發(fā)黃的便箋紙掉了出來,上面寫道:“請媽媽放心,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對我的教導(dǎo)。不論在哪里,也不論遇到什么災(zāi)難,我都會勇敢地面對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漢那樣,能夠用微笑承受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我永遠以您為榜樣,您的微笑永遠在我心中。”
伊麗莎白·康黎熱淚盈眶,反復(fù)地摸索著信紙,讀了一遍又一道。她似乎看到兒子就在自己的身邊,用那雙熾熱的眼睛望著她,關(guān)切地問:“親愛的媽媽,您為什么不能像您教導(dǎo)我的那樣去做呢?”
終于,她打消了背井離鄉(xiāng)的念頭,不停地在心里強化一個信念:“只有自己才能救得了自己。我應(yīng)該用微笑埋葬痛苦,繼續(xù)頑強地生活下去。我沒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去改變事實,但我有能力繼續(xù)生活下去。”
后來,伊麗莎白·康黎寫過很多本書,其中《用微笑把痛苦埋葬》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暢銷,一舉成就了她作為一名出色作家的榮譽。
人生在世,困境與挫折都是在所難免的。無論陰云密布,還是苦難重重,我們都要用微笑去面對。這看似柔弱的微笑可以讓我們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可以讓冰封許久的心靈感受到融化的暖意。
當(dāng)我們身處于陌生的環(huán)境,一個微笑就能化解所有的不安;當(dāng)與人相處有了芥蒂,重見時的相逢一笑,便讓多少仇怨泯滅;艱難時一個鼓勵的微笑,便仿佛讓窘迫難耐有了回轉(zhuǎn)的空間;沮喪時一個理解的微笑,沉淪于泥淖中的心也會得到暖陽般的慰藉。這比怎樣的妝容都更加動人。而嘴角上揚的“招牌”,才是屬于我們獨有的形象。微笑后,也許就會是另一番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