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你們講個故事,你想不想聽?”
“想……”。
類似的場景,您是否覺得熟悉呢?
其實我們能夠想象得到,對于屋里畫什么,我們心里已經(jīng)是有底的,征求孩子意見不過是做做表面。我們很難接受在我們的房子里面滿飛機,換成是我,我也不愿意。孩子的小屋,也許可以,可是客廳里如果畫上飛機,實在是一件不靠譜的事兒;我們也知道,“我們回家吧,好嗎?”是有潛臺詞的,另外就是“該回家了”接下來,不管孩子回答“回家”還是“不回家”,都不會改變結(jié)果;我們還知道,老師只不過是“象征性”地間一下,接下來老師希望孩子們回答:想。然后開始講故事。
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沒有那么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他們認為,你問他們了,那就是要征求他們的意見,既然是讓他們自己來決定怎么做,那就怎么想的怎么說。然而當(dāng)家長這樣去問了,卻沒有按照孩子的意見去做,孩子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我們既然不想把這件事情的決定權(quán)交給孩子,卻為什么又給了孩子選擇的權(quán)利呢?
這一點我相信職場上的父母都會有體會。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領(lǐng)導(dǎo)天天都來征求我們的意見,卻從來都不采納,我們會怎么想呢?我們會覺得領(lǐng)導(dǎo)重視我們?尊重我們?恐怕不會的。
然而,我們卻常常“擔(dān)任”著這樣的領(lǐng)導(dǎo),自己卻渾然不覺。還自以為自己很“民主”。
說得嚴重些,我們?nèi)ツ眠@些我們有定論,并且一定要堅持的問題去交給孩子“決定”,無疑是涮了孩子一把。那么此時,我們把對孩子的尊重,又放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