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兒童視力低下,應當進行系統(tǒng)的眼部檢查,除外眼球、視路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若無上述明確器質性病變,僅僅視力較差時,下面三種情況最常見。
1.處于正常兒童視力發(fā)育階段與全身各部分一樣,視覺也有發(fā)育過程,6歲前兒童視覺發(fā)育尚不成熟。據調查,健康的三四歲幼兒視力達1.O者約占半數,而五六歲時則提高到80%以上。所以,不應機械地以1.0為判斷兒童視力正常與否的標準,應當結合年齡、智力等因素綜合分析。另外,幼兒視力檢查結果的可靠性易受環(huán)境、情緒、健康狀況的影響,需要系統(tǒng)地、耐心反復地檢查。例如,三四歲的孩子,視力在O.6以上,兩眼無明顯差別,就很可能屬正常生理狀態(tài),可繼續(xù)觀察。
2.屈光不正。有人以為視力差就是近視,這是一種誤解。眼科臨床將遠視、近視、散光統(tǒng)稱為屈光不正,明顯的屈光不正都可能影響視力。多數屈光不正的兒童經散瞳驗光,配戴合適的眼鏡,可獲得良好的矯正視力。學齡前兒童中,絕大多數是輕度遠視和生理性散光,不影響視力,無須戴鏡,近視眼是少數。隨年齡增長,兒童屈光不正不斷變化,總的趨勢是遠視度逐漸減少,近視度逐漸增加,所以戴鏡兒童應定期檢查,按屈光度的變化更換眼鏡。
3.弱視。眼球無器質性病變,而單眼或雙眼矯正視力低于正常是弱視。目前我國將弱視定為矯正視力≤0.8,或兩眼視力差≥2行(以國際標準視力表為標準)。在視覺發(fā)育期,異常的視覺環(huán)境刺激可導致稚嫩的視覺系統(tǒng)功能異常,引起弱視,如屈光不正(特別是中、高度遠視,散光,屈光參差)、斜視、遮蓋單眼或雙眼(如先天性白內障、角膜混濁,上瞼下垂,手術后單眼包扎)等,都會使視網膜上物像模糊,甚至消失,或產生異常的兩眼相互作用(抑制),形成弱視。屈光不正與弱視關系密切,是弱視主要病因之一,但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視覺發(fā)育關鍵期指兩歲前,敏感期可持續(xù)到9歲~1 2歲,這時期內雖易發(fā)生弱視,但也恰是弱視治療有效的年齡。弱視療效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小,療效越好,要爭取早發(fā)現早治療。首先去除病因,如盡早摘除白內障,戴鏡矯正屈光不正等;再根據弱視的種類、程度,選擇不同治療方法,如傳統(tǒng)遮蓋法、后像療法、紅色濾光片或紅閃儀療法、光學藥物壓抑療法、視刺激療法等。弱視是視覺發(fā)育的異常,治療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需在醫(yī)生指導下,并依靠家長、教師共同努力才行。
總之,視力是兒童健康水準的一項重要指標。多數四歲以上兒童經過訓練都能學會查視力,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定期查視力是不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