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臉色可以令孩子在瞬間從天堂落入地獄。剛才還陽光燦爛,轉眼就暴風驟雨。有些時候孩子并未做錯什么,但那一副“不見天日”的表情,卻使孩子終日不得舒暢。在這種家庭中生活,說不出幸福與否。這并非說孩子們不曾體會到父母的愛,只是這種愛總是藏在一種近乎嚴酷的表情下面,令他們難以把握。孩子們尤其不知道,什么時候在什么事情上能做一些讓父母高興的事,而又在哪件事情上,使他們的父母如此傷心。
做父母的也同樣難以察覺,在不知不覺中,自己性格中的某些弱點已經(jīng)傳染給了孩子。譬如,我們看到,一個孩子高高興興地從外面回到家里,很有禮貌地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卻聽不到回應。原來,爸爸媽媽正在“憂郁”,不知道為了什么,也許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只是今天不高興。
好像周期的反應,不高興的事情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不知什么時候就流露出來了。
另外的時候卻不一定是“莫名其妙”的不高興,譬如,孩子果真做錯了事,那父母就會動怒發(fā)脾氣,或僅僅用“臉色”:
——看著我的臉!
——你呀,讓我怎么說呢?
——瞧瞧你都干了什么,還用我說嗎?!
——唉,我這是……
他們根本用不著說什么,有時卻比明說了更糟,他們的“長吁短嘆”,加之一臉陰沉,這已足夠了,孩子們能從那目光和臉色中知道一切,那是一種潛在的,然而又是直截了當?shù)耐?,不需要用語言來表達。
這令孩子們內(nèi)心感到難過和壓抑,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非言語信息交流”、“冷暴力”。也就是說,通過父母的表情、態(tài)度、說話的語氣語調(diào)以及動作,把他們的情緒傳達給孩子。
孩子們希望看到父母臉上無時不在的陽光,這使他們對生活充滿了美好向往和幸福感。而不愉快的心情,憂郁的臉色,則令他們感到灰暗、緊張、憂心忡忡。這種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往往過于內(nèi)向、自卑,對周圍世界懷有疑慮,做事缺乏果斷性,總是思慮再三,唯恐哪一步走錯,而影響到別人。而周圍人的不愉快,很容易傳染到他們身上,有的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覺到自己是不是總給別人帶來麻煩。
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坎貝爾認為.孩子從出生起感情上就十分敏感,而這種敏感狀況往往取決于他與環(huán)境的關系,譬如家庭、父母和伙伴。如果這個環(huán)境是充滿敵意的、令人討厭的、不招人喜歡的,那么驚恐不安的情緒就會影響到他的說話、行為,以及與人進行交往和學習的能力。
父母流露出來的非孩子所愿接受的臉色,必然會給孩子心理上帶來壓力和無法擺脫的陰暗感。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對自己的父母產(chǎn)生一種非正常的想法:
●我是他們生的孩子嗎?為什么這樣對待我,或者是他們生下我后悔了?
●難道不能高興一些嗎?是我做錯了什么嗎?
●他們還愛我嗎?為什么總是這副表情?
●要是把我拋棄才好呢!我寧愿做個流浪兒,自由自在,不用看誰的臉色。
●生活中沒有幸??裳?,就像父母的表情,總是陰沉無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