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與咸,一對好搭檔。雖然我們經常重甜輕咸,幾乎把所有的聚光燈都投給了甜,且對那咸一直帶著一種苛求的態(tài)度,“不要太咸!”“太淡了,咸味不夠!”……但是,想想這些細節(jié),才陡然發(fā)覺咸味其實一直如影相隨,每每吃飯時,議論最多的話題大約就是主菜味道的咸淡。
這樣糾結的心理始于何時呢?這得先從寶貝還是胎兒時說起,早在懷胎6月之際,胎寶貝已有了味覺偏愛,已能將感覺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那里,由它們來給出最終的味道判斷。
時光荏苒,待到人得人世,雖然早已具備了一些有用的味覺,但是對成味卻還沒有太多的好惡偏見,而真正的味覺革命卻恰恰是始于對咸味的領會。這是由于寶貝的味覺感受細胞的細胞膜在此時生出一種對鈉敏感的蛋白質。某天,才5個月大的小人兒,突然間覺出有一種咸咸的水竟然比白開水好喝!從此,咸與淡的斗爭便拉開了帷幕。
其實,小寶貝之所以對鹽的感受來得如此之晚,恐怕很大程度上得歸咎于腎臟的發(fā)育,它的發(fā)育遲緩,阻止了寶貝享受咸味的腳步。(當然,身體發(fā)育先后的安排定然也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較大的嬰兒以及成人的腎臟會利用鈉來濃縮尿,而對于幼小的嬰兒來說尚沒有這種能力(這也是他們尿頻尿急的原因之一吧),所以無需吸收鈉。而母乳的含鈉量又是極其低微的,初生的小寶貝自然不知鈉為何物。
如果說,我們對甜的喜愛有些非理性的話(因為它能讓身體獲得快感),那么對咸的愛戀則是理智而冷靜的,那份感情真是在點滴中積累起來的,因此它對我們的影響也更為重要和持久。
一個人是否嗜好咸味,全在于其斷乳之后開始建立的飲食習慣。本來斷乳食品中即使不加入咸味,寶貝也不會覺得少了什么,依舊能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如果逐漸在他的飲食中加入各種調料,慢慢地,便生出了愛咸之情,再難割合。所以,口味清淡與否,就看爸爸媽媽的那勺鹽的分量了。
如果說,吃糖過多惹出的禍是讓寶貝感受其他味覺的能力下降,那么,重咸口味則會讓寶貝逐漸對咸味感覺遲鈍,這樣一旦食物的味道稍為清淡,便覺食之無味,食之甚少,胃因此而備受牽連。但是,如若日日滿足,卻又導致過量攝人,這幾乎是為高血壓虛掩了身體門戶,以備其伺機而入。
科學真相
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教授、馬薩諸塞州奧本山醫(yī)院的史蒂芬·H·錫納博士指出,新生兒對鹽的味覺反應可能與其他因素一起提示成年后患高血壓的可能性大小。
錫納博士及同事檢測了234名新生兒對鹽的味覺反應,同時測量血壓,約有十分之七的嬰)L的祖父母中至少有1人患高血壓。
他們發(fā)現(xiàn),所有新生兒均能區(qū)分水和稀釋鹽水的味道,通過觀察其吸吮乳頭的強度和頻率可以看出所有嬰兒都不喜歡鹽水,但有一些嬰兒對鹽水的討厭程度差些,這部分嬰兒的血壓也稍高于其他嬰兒。
在育高血壓家族史的嬰兒中該現(xiàn)象更為顯著,其生后不久和生后1個月的血壓比不喜歡鹽水的嬰兒高5~9點。同時觀察嬰兒對糖水的反應可發(fā)現(xiàn),所有嬰兒均喜歡糖水,但對糖水的反應與血壓無關。這提示對鹽的味覺反應與血壓有關,與吸吮無關。
由此可知,寶貝對鹽的“厚”愛可都是成人一手造成的。如果寶貝接觸咸味的機會多,從6個月大的時候就會開始偏愛加了鹽的粥,吃咸經驗較少的寶貝愛吃咸的情形就不那么明顯。糖也是如此。
假如我們從小只準孩子吃低鹽與完全無糖的食物,并不會消滅他想吃咸與甜的欲望。不論早期味覺經驗如何,幼小的寶貝總會喜歡吃甜味或咸味重一點的食物(幼兒的口味喜好其實比大多數(shù)成人重)。所以,一定不要以自己的口感來衡量寶貝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