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主流和社交接受
投入主流這一主張的早期倡導者通常設想,安排殘疾兒童和正常兒童一同學習會提高殘疾兒童原來一直很低的社交地位。換言之,殘疾兒童通過較多接觸正常兒童,會在社交方面較大程度地為正常兒童所接受。然而研究結果沒有證實這種設想。事實上,盡管現有的證據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但也有一些資料表明,安排殘疾兒童和正常兒童一起學習實際上反而降低了殘疾兒童被接受的程度。
投入主流的實踐定義和理想定義
戈特利布等人1983年指出,對于投入主流,可以分別從實踐和理想兩個角度來考察。其實踐定義,也就是公立學校經常使用的定義,僅指把殘疾兒童與正常兒童安排在一起。盡管兩類兒童接觸的時間根據具體情況可長可短,但一般認為他們至少應當有50%的時間呆在一起。戈特利布等人指出,這種實踐定義絲毫沒有涉及到為投入主流的殘疾學生制定的教育方案的內容。
與此恰成對照,投入主流的理想定義并不把接觸看作最重要的變量,而是把問題歸結為應當制定何種教育方案才能使投入主流產生效果。考夫曼等人1975年把投入主流定義為:
以推行中的按因材施教原則制定的教育計劃和教育方案為基礎(這類計劃和方案應明確普通和特殊教育管理人員,教學人員和后勤人員各自的職責),使所確認的異常兒童與正常兒童作非永久性的教育和社交融合。
根據這一定義,投入主流有三個內容:①融合;②教育計劃和敦育方案;③明確分工。下面,我們逐一加以討論,然后對投入主流所面臨的問題作一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