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人體通過皮膚蒸發(fā)水分來調節(jié)體內溫度。小兒時期由于代謝機能較強且喜愛活動,出汗常比成人量多,往往表現為多汗。
識別
多汗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區(qū)別。
(1)生理性多汗。可見于氣候炎熱季節(jié)。室溫過高、穿衣蓋被過多,或快速吃熱的飲食或辛辣味食物(如辣椒、蒜等),或者劇烈運動后,都會使人增加體內產熱。機體為了保持正常體溫,常通過出汗散熱來調節(jié),此為生理性出汗。一般情況下,由于小兒對冷熱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差,又經常處于活動狀態(tài),故比成人多汗也是正?,F象,不必擔憂。
學齡前幼兒由于白天過度活動,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漸消退,出汗僅限于頸項以上,尤以額部為主,胸背無汗,不濕衣被。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幼兒時期神經系統(tǒng)功能發(fā)育不夠完善,交感神經興奮性較高所致。如無其他不舒服表現,不必認為是異常。小兒長大到學齡期后,神經系統(tǒng)功能發(fā)育逐漸完善,出汗現象也會好轉。
(2)病理性多汗。指因疾病引起的多汗。如營養(yǎng)不良、活動性佝僂病、活動性結核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均可引起多汗。一般都出現原發(fā)疾病的明顯臨床癥狀,從而引起家長注意。
半身性或局部性多汗并不多見,常由神經系統(tǒng)疾病引起。多伴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多種臨床表現。
此外,還有藥物引起的多汗,最常見的是使用退熱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通過出汗而熱退。
外界因素引起的多汗也很常見,如在精神緊張、懼怕、興奮時也會引起出汗。
處理
(1)觀察。小兒多汗大多為生理性,如在氣溫升高時未能及時脫減衣服而致出汗。游戲、奔跑、跳躍后大汗淋漓,皆屬正常生理現象。學齡前幼兒晚上剛入睡時,頭、頸項部出汗,濕了枕頭,深睡后即消汗,而健康狀況良好,則不必過慮。
嬰兒期多汗首先要關注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如缺少戶外活動、不曬太陽、沒有添加維生素D制劑,可請醫(yī)生檢查一下骨骼發(fā)育情況以協助明確診斷。兒童期多汗并有結核病接觸史或者出現低熱、消瘦等癥狀應去醫(yī)院檢查有無活動性結核病。
小兒內分泌疾病較為少見。糖尿病患兒可表現多飲、多尿,早期可表現遺尿,伴消瘦、乏力。甲狀腺功能亢進患兒多為較大學齡兒童,女孩多見,可表現為情緒不穩(wěn),食欲亢進而體重不增,怕熱而多汗。小兒出現肥胖和生長發(fā)育遲緩,并伴有性征“男性化”現象,比如汗毛增多增粗,或長胡子,女孩出現陰蒂肥大,隨年齡增長似男孩陰莖等,可能為腎上腺皮質增生,家長應帶小兒作進一步檢查,以幫助診斷。
(2)治療。對小兒日常的穿衣蓋被,應注意適度,隨氣候變化勤穿勤脫,避免過分保暖。如汗?jié)裢噶藘纫?,應及時更換,避免捂在身上,等于穿著濕衣服,反易著涼。可在換穿了干內衣后,立即給孩子喝些溫開水,以助保暖。
小兒出汗,尤其是晚上濕透衣服后易著涼,可到中藥房去購買些中成藥,如“玉屏風散”,既能止汗,又能預防感冒。
小兒活潑好動,通常出汗比成人多,故每天應多喝水,以補充水分。
因疾病引起的多汗,多伴有原發(fā)疾病的各種具體癥狀,應及時就醫(yī),明確診斷并治療。